中国园林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
《道德经》中有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不论是古时的“园囿”,后来的宫苑
还是民间的私家宅院
凡是名园,皆得水韵柔情
古代园林常被叫做“园池”、“林泉”
便是这个道理
△实景图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所谓“叠山理水”,山水相映成趣
借助水的动人灵韵
造园家将水的意蕴融于园林之中
与山、石、林、亭台楼阁一起
组成了令西方世界惊异的中国园林文化
延而为溪,聚而为池
“水随器而成其形”
古代造园家十分注重水型、岸畔的设计
利用水面的开合变化
形成不同水体形态的对比与交融
像“水论三远”、“山嵌水抱”
“疏水之去由,察源之来历”等理论
均来自丹青圣手的山水画构图
韩拙《山水纯全集》中道
“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
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
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技法亦取法自画论
何必丝竹,自有清音
江南园林还擅长利用水体营造声景
如泉滴潭池
带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使人感受到寂静的存在
潺潺流水让人平和舒畅
“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的瀑布声
使人感到情绪激昂
造园家利用水位的落差和水体不同形态
借助听觉变化,赋予建筑以诗的意境
配合时令的变化
令人产生身处园中
却有余意不尽的视听体验
生动水趣,动静相宜